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要闻
路甬祥: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12-09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也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1978年3月18日到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率先在科技界进行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端正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奏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3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科技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战略不断地与时俱进。邓小平同志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江泽民同志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伟大设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这一论述是对科技价值当代特征深刻而全面的阐述,既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中的作用,也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3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新时代、新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科学技术的价值与精神,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将有助于深刻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动员全社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观念、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我想着重谈一谈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科技的价值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比如,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不光促进地球科学、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甚至现在谈的全球化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又如,牛顿力学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力学基础,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社会的序幕。再如,麦克斯韦方程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促进了电器化和通讯业的发展,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人类开始进入电气化时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动力系统从人力、畜力、水力逐步向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了核能的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性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孟德尔、摩尔根基因理论基础上的育种理论,导致了农作物品质的优化和产量的大规模提高;维纳的控制论为当代工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催生出智能生产线。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数学和系统科学揭示了事物复杂表象底下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自然的数量与形态韵律;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了人们对快速变化的微小物质世界的认识;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增长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是对客观世界系统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工程和管理创新的源泉与基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知识基础和根本的支撑;也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不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一著作,抨击了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进化。我们的党中央通过科学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倡导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和唯物主义在推动欧洲国家由封建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先进文化的基础;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文化;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已经渐成社会风尚。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比起发达国家来,还有一定的距离,还要继续努力。

    科学的道德

    科学研究因为是创造性的人类智慧活动,高尚的道德标准必然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科学严谨的行为规范、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国际公认的制度伦理,为科学体系提供了一种自我进化的机制,形成了科学的道德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化的宏大事业,成为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一定利益追求的事业,科研当中的不端行为也开始滋生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在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的学术荣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科学道德规范应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是诚实守信的原则,诚实守信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范。诚实原则要求科技工作者在项目设计、数据资料采集分析、科研成果公布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尊重他人已有的贡献。在求职、评审等方面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对于研究成果的错误和失误,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公开承认。

    第二是信任与质疑互补的原则。科学是一种不断积累与进步的人类创新活动,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前进。因此,所谓信任,就是相信和尊重他人或者前人的知识创造,把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错误归咎于寻找真理过程中的自然的困难和曲折。质疑就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始终保持警惕,即使这种错误是由著名的科学家或者所谓权威提出来的(其实科学并不承认权威),也要毫不犹豫予以纠正。信任与质疑还要求科学家始终保持警惕,不排除某些人有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第三是公开性原则。科学是建立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被同行认可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全人类,因此公开性原则强调只有公开了的知识和发现在科学界才被承认,才具有效力。在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科学界仍要强调维护公开性的原则,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和促进全民共享公共知识产品。这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第四是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互尊重是科学合作的基础。科学研究要求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引证给予其研究以承认与褒奖;对于他人的质疑采取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尊重他人对自己的科研假说的证实和辩驳以及质疑;合作者之间要承担彼此尊重的义务,尊重合作者的尊严、能力、业绩和价值取向。

    严谨的科学道德规范不仅有助于我国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应该自觉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珍惜职业荣誉,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对自己工作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检验与评估,一旦发现存在弊端或者是可能带来危险,应改变甚至中断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独自作出抉择,应该暂缓或中止相关研究,并及时警示,最大限度规避或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讲信用,重承诺。中国科技界应当大力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践行我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谨的作风,促进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科技的社会伦理

    现代科学与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它必将引发人类未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譬如说,信息技术将继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商业与社会管理等产生积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可能带来或已经带来网络欺诈、黑客攻击、信息泄露、数据作伪、虚假、赌博与色情信息的非法传播等问题。而且,由于各国、各地区和个人间信息获取与应用的不平衡,产生新的贫富差距——数字鸿沟。

    又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农业、医疗保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革命性变化和作出无可衡量的贡献。但是,也有可能发生个人生命信息的泄露,人的社会属性难以界定等伦理问题,并且导致生态安全受到人为的攻击,人类的遗传发育健康面临新的威胁等伦理挑战。

    又如纳米技术的发展,当然会导致信息、电子、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和环保产业的新的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如果在没有科学防范的情况下纳米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也有可能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引发诸多挑战。研究表明,一些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纳米颗粒与纳米碳管可能引发肿瘤,而且有能力穿透动物包括人的脑血屏障。纳米材料废弃物的处理也将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一旦纳米技术成为攻击性的武器,至今人类还尚未准备好防范的办法。

    又如认知科学的进展将为计算机、通讯、脑神经科学,乃至学习和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脑与精神系统的健康、发育和精神疾病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但是,一旦认知科学被滥用,有可能引发心理诱导、心理伤害、认知误导等对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控制,带来人的隐私权、行为自主权受到非法侵害等新的严重伦理问题。

    又如空间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全球信息系统和遥感系统)的完善与广泛运用,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视野,促进了地球、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农业生产、监察生态环境的变化、预测预报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建设数字地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在新的空间监测手段下,个人的隐私难以保障,企业的商业机密容易泄露,掌握先进空间技术的国家自然就把握了信息的优势,从而造成国与国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新的不对称,生存发展新的不公平等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这些伦理问题,我认为并非是由于科技发展本身所致,主要是源于对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伦理并不能成为人类放弃或者限制科技发展的理由。探索未知世界,创新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是科学与技术发展永恒的动力与追求。科学技术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与基石。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全人类的共同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新的人类伦理准则。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具有可积累、可共融、可分享、可再创造等特点,理应造福于全人类。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安全、不和谐、不可持续,甚至带来人为的灾难。

    所以,人类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更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应该要尊重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以及生物生命,尊重自然法则;科技创新应该尊重人的平等权利,不光是当代人的平等权利,还要尊重世代人之间的平等权利,我们不能光为了我们当代人的福祉而牺牲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生存权;科技创新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不应该分种族、财产、性别、年龄和信仰;科技创新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坚信只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只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只要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公约和规范,加强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监督;只要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迎接挑战,加强交流,充分合作,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一定能共铸中国科技新的辉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12月3日作者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9场报告会上所作的演讲)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