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两岸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科技名词不一致。例如,导弹/飞弹、软件/软体、航天飞机/太空梭、等离子体/电浆、信息/资讯等,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称谓各一。据大陆有关专家统计,在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科技名词中,两岸不一致的约占到40%以上;其他传统学科,不一致的名词术语也大体在20%以上。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骨肉情深,但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使两岸的交流合作颇受影响。对此,两岸科技界专家都有同感。由于两岸科技名词存在不少差异,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发表一篇短文,说1993年11月在台北举办的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就是以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混合进行的。他对此十分感慨。当时,双方在书写合同、协议书、备忘录时,常常由于名词术语的差异,不得不加注释或标注对方使用的称谓,很是繁琐与不便。 199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首轮“汪辜会谈”达成的四条协议中就有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内容。海峡两岸分离将近半个世纪,有很多重要事项要谈,而在第一轮会谈中就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列入协议,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我想,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灿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各国。海峡两岸有着血脉同根的传统文化,两岸科技界共同继承和弘扬传世至今的科技、文化遗产,对于加强两岸精神纽带,增进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消除两岸交流屏障。在过去几十年隔绝的情况下,两岸对科技发展产生的新概念、新技术,分别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定名,造成了许多名词术语上的不一致,带来许多交流上的困难。为增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破除交流上的障碍是必由之路,科技界尤为如此。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开展好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两岸在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经贸交流中的障碍,便利交流与合作。 三是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和科技发展。两岸科学家在共同探讨名词术语差异时,很自然会对诸多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如两岸天文学界对astro-physics分别定名为“天体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在解决这对名词碰撞时,两岸专家自然会探讨这一科学概念,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各自研究成果、理论认知和理解进行充分交流。 四是提供了一个两岸科技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敞开两岸关系大门的过程中,语言和名词术语上的差异首先受到两岸专家的关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则为两岸专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不单纯是名词讨论,也包括了学术交流。每次大陆专家组团访台,都会进行一些学术报告活动,都要参观台湾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台湾专家代表团也是如此。在交流中增进了相互了解并创造了很多合作机会。十多年中,两岸专家就两岸科技名词工作共同召开过几十次研讨会,这种学术交流已融入两岸交流合作的洪流,对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因此,这项工作对于海峡两岸联结血脉亲情,增强学界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全国科技名词委是如何组织专家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路甬祥: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汪辜会谈”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率先行动并努力推进,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积极、稳妥地开展起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199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两岸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组织、方法及出版等,并于同年5月召开了有70多名著名科学家参加的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座谈会,专家们一致呼吁开展这一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包括与台湾专家的联络和研讨。1996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和专家进行座谈,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确定了合作方式。同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黄山组织召开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这是在祖国大陆召开的第一次两岸科技名词会议。同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团赴台参加航海科技名词研讨会,这也是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举办两岸科技名词研讨活动。从此以后,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对岸同仁有计划地按学科开展起了科技名词的对照工作。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先后开展了近3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组织两岸专家共同召开过数十次研讨会,积极促进了两岸科技界人士之间的往来、交流与合作。其中,航海、药学、化工、信息科学技术等10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 通过进行两岸科技名词研讨,一些学科的不一致名词获得了统一定名。如昆虫学名词中的“tropham-nion”,大陆叫“滋养羊膜”,台湾叫“滋养鞘”、“圆卵膜”,经过研讨,统一定名为“滋养羊膜”。又如101-111号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其重新命名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确定其汉文名过程中,及时征求台湾专家的意见,两岸化学专家经过研讨,对11个元素的定名达成了一致意见。于是,目前两岸100号之后元素的称谓是完全一致的。 记者: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路甬祥: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是项认真、严肃、细致、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科学、原则和方法。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长期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工作原则方面,确定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方针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在工作方式上,积极与台湾专家学者联系,分别在两岸共同召开名词对照研讨会;对照研讨中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对两岸已经公布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一致,对于新词,双方从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以取得一致。为解决地域分隔问题,两岸专家采用会上讨论与会下修订、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定名。在名词术语蓝本选择上,双方约定,蓝本应是两岸已各自公布的有权威的规范名词,不能随便找相关的工具书来对照。双方专家分别采用这两种蓝本,以英文为索引进行对照。此外,在科技名词对照本的编辑出版等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都积累了一些经验。 记者:您对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工作有何建议和展望? 路甬祥: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两岸应各自确定牵头单位有序地进行,否则,可能会造成科技名词新的不必要的差异。 近日,应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提议,国台办发言人回应中提出还将纳入新出现的科技和社会事物的名词术语,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全球华人学习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非常赞同国台办发言人的提议,并实际上已成为此举的先行者。因而,如果编写“中华大辞典”,全国科技名词委愿意也有能力联络、组织两岸专家学者来承担科技条目的编写工作。首先,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有3000多位两岸专家,其中包括300多位院士参与的工作组织。迄今已按学科组建了71个分委员会,并审定公布和出版了75种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名词的学科领域涵盖到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构建了较完善的中国科技名词体系。全国科技名词委计划,至2009年年底将完成100种学科名词的审定公布和出版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专家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证,已经公布的近百种学科名词是开展这项工作的蓝本和基础。其次,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长期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三是与台湾地区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有着深厚的广泛的联系。这些条件都是保证今后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功在当代,利在后代,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促进海峡两岸科教、文化、经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国台办、海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努力实践科学技术各领域名词的对照与统一,促进两岸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为两岸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基础性的贡献。(记者/张蕾 通讯员/代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