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聚焦我国冰川之父施雅风先生的仙逝。
施雅风走了,他在93年的生命历程中,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学的研究,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了世界;施雅风走了,他留给人们的是不尽的思念和让人难以忘怀的科学精神。
施雅风出生于江苏海门的农家,父母都是农民,生育了6个孩子,只存活了3个。比施雅风大15岁的姐姐嫁在农家,终身辛劳。他的哥哥施成熙是家族中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后来成为南京河海大学教授。他以哥哥为榜样,读书极为刻苦,尤其喜爱地理知识。
有一年暑假,家人在乘凉,堂哥考问他,能不能说出我国所有铁路的起讫地点,他脱口就把一条条铁路的名称和起点站终点站答上来,而且丝毫不差,叫在场的大人们啧啧称奇。
“施雅风离不开大西北的冰川,离不开中国的冰川事业。”他的妻子沈健曾这样说。
50多年前,施雅风和同事到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准备穿过莽莽戈壁,翻越祁连山西段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大西北地貌丰富多彩,但严重缺水制约着经济发展,这令他心中不禁产生一种必须改变现状的强烈责任感。
进入山区后,经过两天的跋涉,他们来到党河旁宿营时,眼前展现了马厂雪山的奇景:一片洁白晶莹的冰川镶嵌在5000多米的山坡上。施雅风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第二天一早,他们沿着冰川融水溪谷徒步攀登。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稀薄,气喘也加剧起来,直到下午5点,才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点。他们登山的日子正好是7月1日。经施雅风请示澳门赌场,同意命名这条冰川为“七一冰川”。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是中国冰川科学的奠基石。
第一次与冰川面对面,施雅风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晚上,他躺在蒙古包里,脑海里翻腾着一个问题:“祁连山有那么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却有大片的干旱荒漠,这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西北干旱缺水。应该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来。”一整夜,施雅风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从此,他爱上了冰川,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不变。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施雅风敢于不断创新,敢于否定大家。在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发动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他与若干同志一道较确切地提出了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
关于中国东部是否有第四纪冰川发育的问题,中国地学界曾有过长期争论,而对地貌和沉积物成因认识的差异,正是这个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李四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起,力主中国东部许多中低山地,如庐山、黄山、北京西山、太行山等都发育过冰川。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许多不同意见。这些争论延续了50余年之后,分歧又有了新的变化,并广泛涉及第四纪古地理的各个领域。
施雅风虽是现代冰川学专家,但他对古冰川学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东亚大陆气候冬天少雪,夏季温度高而多雨,除高山外,第四纪冰川很不易成立。这个观点与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许多中低山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施雅风把中国的冰川研究推向了世界。国际冰川学会原主席莫瑞先生曾说过:“他是一位有魅力的老科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
“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这位与施雅风有着50年交情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给予施雅风很高评价。他说,施先生首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革命者、共产党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科学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奋斗在冰川研究一线的科学实践者。他所体现出的无私奉献、不断创新、勤恳实践的精神,值得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他对科学工作高瞻远瞩,很有远见,既能争取很多长者加入他的科学团队,又培养了很多年轻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代表。
澳门赌场兰州分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学定也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他与施雅风交往的两件事:1995年6月,他随施雅风到河西考察黑河水资源利用。去的路上,施雅风在车上一路查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下车,他都要仔细询问观测站的同志最近雨丰还是雨欠,流量多少等。敬业精神和严谨的作风让同行人员赞叹不已。2004年9月,在施雅风主持的《中国冰川目录》鉴定会上,王学定作为分院代表,建议能否合成一本《简明中国冰川目录》,以便对外推介和科普宣传。当天下午,施雅风就召集课题组布置简缩本任务。作为著名科学家,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能聆听“小字辈”的合理化建议,让王学定深受感动。
施雅风创建了中国冰川学的多个里程碑。1958年6月,由他组建带队的中国第一支冰川考察队登上“七一冰川”最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冰川学;由他领导的团队励精图治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中国各流域、各山脉和各省份冰川首次有了准确数量;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各个山系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有关冰期环境特别是2万年前末次冰期盛时冰川遗迹;1973年春夏之交,巴基斯坦境内的冰峰突然暴发冰川洪水,冲毁中巴友谊之路。施雅风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气候相关法,正确预报了中国—巴基斯坦公路上巴托拉冰川的变化,成功解决了中巴公路在该地区的线路设置问题,为国家节省了1000万元的预算。
为了我国冰川科学的发展,为了冰冻圈事业后继有人,施雅风用自己获得的50万元科学奖建立了“施雅风冰冻圈科学基金”,用于奖励从事冰冻圈科学的青年人才,希望把冰川科学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